荆州市长杨智作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《在线访谈》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21
荆州,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。
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曾无数次上演异彩纷呈的历史大片,既有楚先民筚路蓝缕、以启山林的艰难创业,更有历代楚王励精图治、问鼎中原的壮志雄心;既有三国英豪群雄逐鹿、攻城略地的争王图霸,更有万历首辅厉行改革、扫除积弊的铁血赤诚。可以说,“图强”始终是荆楚大地不变的基调。
波澜壮阔、气势磅礴的历史转眼已成云烟,现在的荆州也正在上演一部名为“五路壮腰”的史诗级大片。
9月20日上午,荆州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杨智作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《在线访谈》,向广大网友解读荆州新一轮的“图强”事业。
回顾“十二五”
荆州上下团结一心,通过“工业、交通、兴城、文化、强县”五路壮腰,实现“三年见成效”,为“五年大跨越”打下坚实基础。
精气神
荆州干部群众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的叠加中升腾大气场,在应对困难与挑战中树立了大信心。
数字
固定资产投资等3项指标实现3年翻一番;
地区生产总值等5项指标破千亿;
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等6项指标增幅位次进入全省第一方阵。
城市环境
新建、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60多条,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70多公顷,全市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265公里、投资总规模341亿元。
位次
“跳起来摘桃子”,打造“一主两副”之外湖北经济新增长极。杨智介绍,“十二五”以来,荆州综合实力、经济总量、产业体系等指标已经位居全省前四。
展望“十三五”
荆州提出建设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中心城市、夯实湖北经济增长“第四极”的目标,既体现了荆州攀高争强的信心、决心,同时也具备实现目标的现实基础。
机遇:黄金发展期
荆州是全省唯一同时跻身长江经济带、长江中游城市群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、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、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五大国家战略的市州。特别是作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主战场,在国家推进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,荆州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,更有利于我们整合资源、发挥优势。
“省政府设立2000亿元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,作为拥有全省近一半优质岸线资源的荆州,将获得新的融资渠道。目前,仅省五大投融资平台在我市投资就已远远超过1000亿元。”杨智说,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、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、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华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,都蕴藏了大批和荆州紧密相关的重大项目,只要加强对接和争取,必会引来大量的投资。
杨智表示,通过实施壮腰工程,目前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,多项经济指标实现翻番,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,交通短板得到弥补,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,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改革:提升活跃度
2016年是实施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也是荆州壮腰工程“五年见成效”的关键之年,要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,荆州将有哪些重大举措?杨智介绍了2016年以来荆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,全面深化改革、加快项目建设等系列举措。
产业是发展之要。杨智介绍,2016年,荆州将坚持以市场农业为导向,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新增200亿元;在扩大工业总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,抓好支柱产业倍增工程、骨干企业长大工程,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;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,力争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0%以上。
增加有效投资,应对下行压力。杨智表示,2016年,荆州市将继续抓好驻点招商、产业链招商、园区招商,积极开展以商招商、商会招商、回归招商,力争今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%以上。项目建设方面,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300亿元。项目服务方面,进一步完善“一企一策”等项目服务,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的实际问题。
今年,荆州改革核心是简政降税。杨智表示,荆州将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加大中介机构清理整顿,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成本,为企业减负减税。此外,荆州还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发展各类新型融资方式,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,提高荆州经济的活跃度。
保障:百姓幸福感
“去年刚到任,第一件事就是把户口迁到了荆州。”市长杨智道出了誓要做好荆州人、干好荆州事的决心。
杨智介绍,今年荆州力争扶持创业5000人以上,新增就业7万人;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目标就接近4.5万套,基本建成1.8万多套,分配入住1.1万多套;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,通过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。
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”杨智说,古人尚有这样的情怀,我作为一方的主政者,更当多一分悲天悯人之心,更当多担一分为民之责。
杨智认为,荆州在实施“五路壮腰”过程中,首先解决好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。确保“十三五”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.5%、10%以上。到2019年,荆州将实现41万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,并实现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。
杨智表示,“十三五”时期,荆州将进一步建成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、社会救助、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,真正实现“老有所养、病有所医、困有所救。